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此次疫情中,国家救援队、干细胞治疗、疫苗研究、药物试剂研发、心理救援书籍,成为我院的“五大神器”,这都证明了科学应对疫情的重要性。如何把防疫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未来的防控模式?我想,后疫情时代,我们可以关注“三做”与“三变”。
医院恢复正常诊疗秩序后,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三做”,那就是:防控做细、治疗做精、复诊做实。
“防控做细”,就是始终不能有丝毫松懈,保持“主动应对、规范应对、科学应对”,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流程,始终把规范诊治、防止院内交叉感染、防止医务人员感染作为工作重心,确保“患者零漏诊”和“医务人员零感染”。我们要求所有医护人员既要讲大局、讲政治,又要讲科学、讲规范,加强培训、组建队伍,并积极进行科研攻关,探索新方法、新技术,争取在mRNA疫苗、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治疗做精”,就是业务水平上精益求精、服务质量上高标准要求。一方面,我们有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在医院开展“名院”“名医”“名师”“名技”“名护”的“五名”工程,目的就是加强学科建设,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另一方面,优化诊疗环境,打造智慧医院,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契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高水平技术+高标准服务”让患者满意。
“复诊做实”,则是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目前,我院门诊量、住院患者及手术人次恢复到去年同期九成。我们以资源分配和绩效为导向,狠抓急危重、疑难疾病的诊疗,保障广大患者的刚性治疗需求,同时积极开展临床新技术,提高医疗诊治水平和能力,并且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构建医疗生态圈,通过分级诊疗,形成区域协同发展。
我们需要“平战结合”,在确保日常医疗服务的前提下,重点加强一些学科建设。例如,灾难医学学科,在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设立灾难医学系以培养人才,加强灾难医学救援技术、装备设施研发;感染科、呼吸与急危重症医学科,在病房设置、发热门诊设置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同时,加强应急培训、应急演练、生物安全督查、实验室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加快建设“备灾医院”。
除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三做”之外,我们还应当思考后疫情时代的“三变”。
第一个转变,从“被动接受”变为“全程参与”。从前医院只是被动接受患者,在医院等患者来,但此次疫情让我们思考,医院应当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全过程,必须重视大灾大疫的“备战备荒”——发热门诊的区域划分、物理空间设置、流程再造,以及口罩、手套、防护服、消毒剂等物资储备,从传统医疗物资准备到全程救治物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制订完善的灾前、灾中、灾后全套方案,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掌握先机,提升救治能力与效果。
第二个转变,从“单纯救治”变为“全面协同”。医院不仅仅要治病救人,也应当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层面的大灾大疫长效防控机制,共同构筑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助力建设生物灾难公共卫生安全监测体系;二是协同构筑社会心理稳定机制。对于前者,“生物战”可能会成为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构成,必须加快建设全社会的生物公共安全预警系统,医院要加强科研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成为预警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畅通信息报送渠道与沟通机制,才能迅速反应、及时应对。对于后者,政策决策、民众应对,都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心理防控机制,这就需要做好健康科普宣传,加强心理疏导,同时确保信息发布渠道的公开透明。此次疫情中,我院组织编写的《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读本》“火速”出版发行,就是率先尝试。如果把疫情防控比作一场持久战,心理救援必须从“延于灾后”迅速前移到“重于灾中”——这与身体救助治疗同样重要,关乎生命安全甚至社会稳定。
第三个转变,从“诊疗服务”变为“体系建设”。新发传染病不断挑战我们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的一次大考,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绩是优异的,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提供了值得借鉴与推广的“中国模式”。但从这次疫情中,我们也发现很多不足与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初期的物资储备不足、大数据信息共享不够、感染和ICU及护理专业人才相对不足等。这就提醒我们,必须从顶层设计、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快速响应机制、哨点医疗机构设置、发热门诊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强化和改进。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这将对未来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非常时期,广大患者到医院就医困难,进而加速催生“互联网+医疗”模式,多家互联网医院通过审批,采取线上咨询、药物配送等方式,为部分慢病患者的就诊提供便利。面对“互联网+医疗”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我们应当顺势而为,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设施保障,推进各项“互联网+诊疗服务”落地,积极改革支付方式,使互联网服务真正惠民利民。
上海近日发布最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就有我院承担的“上海市应急医疗救援队”移动医院建设项目。我们将建立具有防疫功能的移动医院,包括移动病房、移动监护室,同时加快患者转运系统的研发,开发车载移动CT等检查系统。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医院的防疫功能,构建更科学、更高端、更有效的平战结合模式,多线作战、科学应对、全面出击,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供更多“上海经验”。(作者系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附属东方医院院长)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d0s8txhQd826VY-rQr_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