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一组数据令张尚武印象深刻:2008年全世界城镇化率达到50%,2011年中国也迈入了50%的行列。
那标志着城市纪元的到来,人类未来的发展将如何围绕“城市”而展开?
由此,“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如今,作为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尚武也同时参与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简称“上海2035”)的编制。
多年来,“城市建设至少有3条脉络,上海一以贯之,影响深远。”他这样概述。
上观新闻:黄浦江岸线是上海的历史,是其现代化的雏形,是“母亲”一般的象征。这里有闻名全球的外滩建筑群,中国近代最早的市政建筑,世界最大规模的滨江工业遗产群。曾经码头的繁忙、机器的嘈杂伴随历史的车轮未曾停歇。您怎么看待黄浦江岸线向市民开放共享的转型?
张尚武:自2002年始,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已成为上海市的重大战略,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直至世博会,促使沿岸相关工业企业加速搬迁,还江于民,上海由此迈入滨江时代。
滨江空间的开发利用,是第一条重要脉络。全市参与,全民奉献。如今,滨江空间转身为城市中心最重要的绿色空间、生活空间、文化空间,跃升为“中央活动区”,集聚了各大企业总部,培育出中华艺术宫等各类文化地标。
上观新闻:“中央活动区”这个提法,似乎有别于以往。
张尚武:过去我们一说“核心区”就想到经济功能。但“中央活动区”更强调“活力”,注重24小时的公共活动,吃住行游购娱,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城市人民的需求。
它的背后,是更加复合型的功能,不只有经济,还有文化功能、生活功能、消费功能、创新功能等,这样的核心区才会吸引人们近悦远来,激发人民城市源源不绝的活力。
上观新闻:2017年,45公里滨江贯通开放,一个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开始抒写更多人与城市的故事。它意味着什么?
张尚武:从历史来看,上海城市发展主轴沿延安路大动脉,由东向西延伸。而“上海2035”提出,上海也要围绕第二条轴线,即南北走向的黄浦江,承载城市核心功能。
这条黄金岸线,串联起上海的老城区、历史街区、文化地标、时尚地带、工业遗产……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一系列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也是城市空间走向开放共享的历程。
上观新闻:第二条脉络是什么?
张尚武: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21世纪的头10年,在规划学者看来,上海经济发展,伴随着对大规模空间的需求,一切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大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开始转向“新常态”。上海更加关注城市生活的细节和品质,近几年的一系列转型变化越发明显。
如行道树、垃圾桶这类“鸡毛蒜皮”的细节微调,如社区改造雨棚、图书馆、菜场等自治模式的探索和微更新,如新模式迭出的旧区改造,老园区改为文化地标的城市更新。
在一次次人们对城市公共议题的讨论中,上海从过去大拆大建增量式的发展,转为留改拆为主的城市更新。
上观新闻:保护建筑遗产、打造慢行系统、提升街区品质、倡导窄密路网等,在上海已有许多探索实践。您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张尚武:比如,每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通过100多个典型案例,向公众展示“小修小补”的微更新。
比如,上海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已成为全国样本。此次防疫中,社区单元也是一个重要尺度。
还比如前滩等新片区的打造,以窄密路网、而不是大尺度宽马路为主。
又比如建筑遗产保护,“永不拓宽的街道”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关注……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围绕着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转型,避免其他国家走过的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
由此引出的第三条脉络,就是上海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它意味着,城市的感知末梢,即每个个体的生活,都有舒适良好的体验。
上观新闻:您从专业角度,怎么理解“精细化”?
张尚武:我常和学生说,想看看一座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如何,走一走大街小巷就知道,所有问题都会在细节中暴露。
精细化管理,首先离不开政府管理的智慧,但其后如何持续运行与维护,更离不开市民们共同参与、共建共治的“主人翁”意识。
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一座城市如果仅以经济价值为导向,后两个空间就不会被特意提及。
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过去我们重视建设,但对后续的管理运行关注不够,追求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环节上人民持续参与,长久为功。
上观新闻:近几年,上海陆续打造“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等。市民、街道、乡镇、企业,各方围绕一个小细节的优化费足脑筋。正是公众参与的体现。
张尚武:协调老旧小区电梯安装,清理楼道堆物陋习,推广垃圾分类等,这些难啃的骨头,不可能依赖政府一家唱独角戏,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创新治理方式,方能成功。
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必须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共同参与———这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一种注解。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263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