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是上海大都市未来15年和更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和纲领性议题。深入研究城市软实力,可以结合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从上海城市发展的软硬实力结合、中国式全球城市的要素结构、人民城市发展“两个半球”的关系等三个维度进行展开。
目标维度:与“具有世界影响力”定位匹配
政府自上而下制定城市软实力的发展战略在国内外城市中不多见。上海率先提出加快打造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软实力,理论上可以有两个解释。
一是为了加速提升城市硬实力。就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言,未来无论是强化“四大功能”,还是深化“五个中心”,都需要相匹配的城市软实力做“加速器”;二是为了发展城市软实力本身。与硬实力初步进入世界前列相比较,上海的软实力要比翼齐飞,讲出吸引人的中国故事,产生世界级的影响,非常需要有系统性的谋划与强有力的推进。
从研究城市发展战略与管理出发,我个人非常希望提升城市软实力像提升城市硬实力一样,能够进入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像城市总体规划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那样能够形成“1+X”的系统性行动。
以往,城市软实力主要是学术界特别是文化研究者关注的课题,现在则是政府战略性推进、全社会参与,理论上的深化研究是必须的。但要防止两种简单的做法。一种是把城市软实力变成无所不包的“大篮子”,把不是城市软实力的东西,甚至本来是城市硬实力的东西拉进来;另一种是城市软实力的组成没有结构化概念,没有区分核心性要素和外溢性要素。例如,通常人们认为文化是当然的城市软实力,但是我觉得对此做进一步的区分是必要的。城市中那些看不见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当然属于城市软实力,但是城市文化建设中那些看得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演艺场所等,它们是城市精神力的物质载体,仍然应该属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硬实力。否则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设施多的城市软实力必然强,而文化设施少的城市软实力一定弱,结果可能导致“一窝蜂”搞高大上的城市文化设施建设,而忽视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根本,即提升城市的精神力和制度力。讨论人居环境、科技创新、城市品牌等领域的城市软实力,也是同样的道理。
结构维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全球城市
用城市软实力提升上海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我以为是强调了一个新的重要信号,即要超越欧美传统的经济型全球城市概念,发展有中国特色、有世界影响的新型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1.0是经济版,缘起于弗里德曼的world city概念(1982)和萨森的global city概念(1991)。两者的理论中,金融中心是全球城市的标志性功能,离开经济功能特别是离开金融中心来讨论“全球城市”是没有意义的。它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城市社会、城市环境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对于提升全球城市竞争力的意义,没有考虑城市治理与文化价值对于全球城市发展的关系。
我曾经建议,上海发展需要提出自己的新型全球城市概念,除了世界级的经济竞争力,还要加上世界级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现在强调提升城市软实力,使得上海的全球城市内涵需要进一步拓展。由此可以提出包括三个层面和四种竞争力的、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的全球城市概念。三个层面,分别是城市全球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有世界影响的城市软实力,后者包括城市治理体系竞争力和城市精神品格竞争力。四个竞争力从外到内形成同心圆,内核对外围有因果关系,越到内核越需要攻坚。
从上述要素结构看上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卓越的全球城市,可以看到上海发展越来越需要向深部发力,以便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竞争力方面,上海已经从1990年代的全球城市前十名之外,进入到了2010年代的全球城市前十名行列,未来的发展可望有更好的成就。
在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方面,“上海2035”规划提出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与联合国倡导的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支柱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对应关系,现在正在针对短板进行改进,未来应该会看到大步往上走。
在城市治理竞争力方面,上海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市民老百姓多元协同的超大城市治理结构,显示了“中国五星红旗治理模型”的特征,即:既不是单一的排除多元的传统政府统制,也不是简单多元的无中心的西方治理模式,而是有中心有多元的党建引领多方合作的中国特色城市治理模式。
在精神品格竞争力方面,把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贯穿到核心价值、城市治理、文化建设、科技创新、人居环境、城市品牌等六个领域,可以使上海超大城市真正成为软硬实力结合的有强大竞争力的城市生命有机体,持之以恒就可以产生世界级的影响。
关系维度:提升城市发展“两个半球”的黏合性
从人民城市的维度考虑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可以认为两者组成了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的“两个半球”。提出“两个半球”组成人民城市的综合实力,是要强调城市软实力和城市硬实力要匹配,不能一个大一个小。硬实力可以留住人,软实力可以留住心,全面提升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城市能级,既要留住人又要留住心。前一段时间我仔细看了“一百个老外讲故事”的视频,发现他们喜欢上海既是因为上海城市硬实力可以为其提供喜欢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因为上海有他们喜欢的文化和精神。
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相匹配要拟合,这是城市发展和管理的巧实力。当前提升城市发展“两个半球”的黏合性,需要有助于将软实力转化为物质、制度、行为等层面可以看得见的现实成果。
一是软实力外化为物质成果。要把城市软实力渗透到城市硬实力之中,让看得见的城市物质建设变得更加有文化、更加有情调。城市滨水地区的岸线整理和生态修复是城市发展从空间扩展到城市更新转型发展常见的事情,上海的“一江一河”项目却做成了一个有国内外规范影响的海派文化展示窗口。从黄浦江两岸步道可以阅读上海开埠以来发生发展的整个故事。
二是软实力转化为制度产出。最近通过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传达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新信息,即城市更新要从原来的单一物质项目导向转变为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有整合性意义的空间优化导向,从大拆大建的更新转成为精细化的循序渐进和积少成多的质量提升,从政府主导的更新转变为产权人和利益相关者可以参与的城市治理。这是上海城市软实力转化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
三是软实力内化为行为意识。要让每一个人自带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流量,融城市软实力于日常发生的工作、生活和闲暇之中。2004年,我有幸到中央电视台国庆专题节目“精彩中国”做嘉宾谈上海,节目组用了四个小故事,包括黄浦江上摆渡工人用5个闹钟叫早保证40多年不迟到、出租车司机跑遍城市自费出版厕所地图、古稀老人培育西瓜良种无偿提供给西部地区、61岁女裁缝通过社区培训成为石库门“歌后”,讲上海人的信、专、精、雅。我做嘉宾自豪地说,上海人诚信而不刻板、专业而不守旧、精细而不小气、雅致而不张扬。节目播出后,大家说这样的故事“最上海”。
诸大建(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链接:http://dzb.whb.cn/2021-09-07/1/detail-73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