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国际中文教育市场化已势在必行

日期:2021-04-07 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中文教育遇到新的挑战甚至攻击,生存与发展面临着重大考验。目前,西方国家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主导地位虽然正在发生转变,但其全球地位和影响力并未根本性改变,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和霸权心态也始终存在。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在新形势下探索国际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本是正常的,但在一些国家的有色眼镜里,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却成了“中国威胁论”的新政,被人为政治化。“我本将心向明月”。荆棘不可能除尽,但不是不可能劈径而过。国际环境越复杂多变,我们越应秉承初心,示人以诚,在客观冷静面对分歧的同时,直面负面舆情。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各国国情和文化差异,对世界说清楚国际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外文化和谐共存共兴,这样才能破解国际中文教育谁为,为谁;何为,为何;独行,众行;短行,长行;暂行,久行等等核心问题,化解国际社会对中文的客观需求和个别政客诱导的主观误读之间的矛盾,持续推动中文教育融入本土,实现国别化差异性特色发展。

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任何发展都是在矛盾中发展。在未来,国际中文教育仍要时刻准备好在风口浪尖站准站稳,细致推理、判断,准确把握众脉象下的问题实质,对症下“中国智慧”之良药。同时要不断提升质量标准,以共赢的工作实效消除遭遇的各种风险,以化解自身发展中的矛盾优化文化融合的途径,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形成若干精品工程,文化品牌。

国际中文教育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其必须适应异域的土壤,必须积极主动地与所在国沟通,对所在国的语言文化政策、教育机制进行细致、客观的了解、分析和理解,实现与所在国教育体系和文化运行机制的接触、适应、融合,争取所在国政策、法律上的支持,营造海外生存、成长与发展的良性环境,同时细致体察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环境的差异,采取差异性策略,在条件成熟的国家,推动中文教育进入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同时要把工作做细做足,化整为零,深入民间的角角落落,使海外民间也能从中文教育的本土发展中有获得感,使中文教育持续获得源于本土内需的理解和支持,中外形成合力,全面提升中文教育的国际接受度和融入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文教育的本土化、生活化,在所在国全面融入、和谐融合,如盐入水,日用而不觉。

资金来源问题始终是制约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障碍之一。但语言本身也是经济资源,开发国际中文教育自身的产业价值并反哺自身的发展,可以推动国内外相关中文教育机构逐渐从非盈利性机构转变成自给自足的经营性机构,形成以国际中文教育为内核的教育市场,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分配,最终形成国际中文教育的自给自足可持续发展模式。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语言文化市场高度成熟,国际中文教育市场化过程中要主动向发达国家学习文化产业的运行流程、规则,传播媒介的流程、规律、模式、市场规律,同时也要舍得丢掉一些运用顺手的东西,如不遵循市场规律,过于依赖政府主导等。在教育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产业的情况下,就教育言商并非不可告人。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向世界传播中文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认真研究国际文化市场,充分尊重外国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并把中国故事,打造成适合世界的文化产品,积极出口能满足外国受众欣赏口味的文化项目,以市场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也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国际中文教育才能逐渐形成市场,实现自身的产业化,得以自足发展。  

(作者: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孙宜学教授)

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532922?sit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