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人民性,明确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共建为根本动力,以共治为重要方式,以共享为最终目的,自觉地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上海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各环节各方面,努力提升人民城市的治理能力,彰显人民城市的宜居魅力,以最大效能为人民群众服务和创造美好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直接关系人民城市建设的成色。因此,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构建人民城市环境治理新格局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共治:从金字塔型治理到球型治理,体现人民城市的“参与性”
金字塔型结构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最基本的治理结构,因其简单、高效和稳定的特点,在以往的城市治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自底向上传递信息、自顶向下传递命令并执行的金字塔型结构无法真正与人民的需求产生互动响应,更无法有效解决人人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随着以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的中心化、层级型金字塔型治理向去中心化、整体型球型治理转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从金字塔型治理到球型治理的转变,也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的“参与性”。
在球型治理结构中,人民既是城市环境治理的主体也是环境治理的对象,人民可以提出诉求,参与决策、执行、管理、监督,从而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作为环境治理的关键一环,推动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同样需要“破圈”。这是因为,人人都是垃圾的产生者,人人都是垃圾的受害者,人人也都是垃圾的处理者,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需要人民的参与,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也是为了人民共享宜居的生态环境。上海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两年多来,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均超过95%,垃圾分类成效显著,已逐渐成为上海市民的“肌肉记忆”,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考核中排名第一。
共建:从虹吸效应到辐射效应,体现人民城市的“延展性”
从历史发展和人们的行为方式来看,产业和人口向大都市集中是必然趋势。在城市发展初期,靠积聚周边的生产要素发展,占据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利好高地,以产业发展为主,从其他地区吸引人才、投资、人口、信息等优质资源形成虹吸效应,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当城市发展到后期,中心大城市对周边地区应该更多发挥辐射效应。“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对上海这样一个高密度、大体量的城市来说,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动环境治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指示要求,上海持续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上下更大功夫,从督促市民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利用多种现代化手段等多个侧面进行探索。如运用“数据战术”,实现“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探索“党建引领+街长制+网格化”全周期管理模式,构建街区“1+2+X”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体系,把精细化管理标准和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最后一人”等。
共享:从单一静态诉求到多元动态需求,体现人民城市的“柔韧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需求来看,单一静态的“物质文化需要”变为多元动态的“美好生活需要”,需求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引领,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着力增加高品质生态空间,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环境治理现代化。比如,杨浦滨江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发地,把“让人民生活更幸福”作为城区建设与治理的方向,推动旧区改造等惠民工程,解决群众最迫切的“老、小、旧、远”难题。相关调查显示,杨浦滨江居民幸福度高达98%,对生活“秀带”的满意度高达96%。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蝶变新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建设与治理领域的最新实践成果,也是新时代深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益样本。
(作者杜欢政 聂雨晴 陆莎 单位: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43684&s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