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人民网】探稻、铺路、追光 上海最美科创人在大地上写论文

日期:2022-08-03 阅读:

2022年上海评出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大江东工作室采访了其中三位科研事业的“铺路”人何祖华、孙立军和王文涛,且听他们如何甘为人梯,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他人的科研铺路,为科研“大厦”打牢地基。

孙立军:跑尽万里路,铺就更耐用更畅通的路

“我们做道路工程研究的经常跑现场,一段时间不去,感觉像没做什么事一样。”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孙立军说这番话时,距他第一次跑现场已经过去了30多年。

作为我国首个道路工程专业博士,他于1989年在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职,27岁晋升副教授,30岁破格升为教授,31岁成为博士生导师,是同济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

读博期间,孙立军的研究重点是道路设施运维管理数字化转型,要求以大量数据为支撑,数据采集,主要靠勤快的双脚,他跟着导师到道路现场作业调查,“跑”出来一个个数据,足迹遍布数万公里道路,收集到超过100万个现场的一手调查数据。有一次,在调查现场,孙立军随口就准确说出各条路况,一位随行的北京交通部门负责人感叹:“你对北京的道路比我还熟!”

“现场调查是个考验,理论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接触实际,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实地调查给科研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基于100多万个调查数据,他提出破解重载道路结构国际难题的解决方案,成果被编入国家道路设计规范,成为我国数十万公里高速、高等级道路结构设计的技术依据,使道路寿命跃升3至5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和工程成效。

现在,即使没有研究任务,他仍保持常去道路现场看看的习惯。

孙立军出了名的严谨。世纪之交,他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上海市交通拥堵收费政策项目研究,“项目本质上是使用经济杠杆来管理城市交通,当时国内没有先例,国际上能借鉴的案例也很少。”

项目受到包括孙立军在内绝大多数行业专家质疑。尽管不看好,他还是放弃春节假日,从调研、建模到定量分析,从核心技术、系统管理、配套设施到政策影响,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论证。三个月的分析,结果出乎预料,“相比纯行政手段,以收费手段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很好的技术经济方案,有更多弹性和科学性”。不过,当时上海很多规划的工程正在建设,交通流的分布并不稳定,实施收费降堵方案,变数很大。

孙立军反复权衡,冷静思考了一个月,最终在可行性报告中给出“不支持”的意见,“做研究应该实事求是,科学论证。一味迎合决策者意图,不负责任,要让决策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经过答辩、讨论,上海市政府接受了孙立军和团队的建议,“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最好的决策建议报告!”

不能以经济手段疏解拥堵,就需要通过新兴技术寻找疏堵之路。上海道路网络极为庞杂,孙立军带领团队,经过数年努力,建成我国首个城市快速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使高架道路每天处理和服务交通的能力提高约61%,并推广到全国约150个城市,用科研攻坚为人们铺出快捷之路。

链接:http://sh.people.com.cn/n2/2022/0801/c134768-4006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