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115岁生日快乐!
今天,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官微发布《踔厉奋发担使命,同舟共济向未来——写在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建校115周年之际》一文,记录了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近年发展中的卓越成绩与坚实足迹。其中包括:
最近的两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8位同济教授当选,当选人数位列全国前列,其中2021年的增选,5位同济教授当选,当选人数并列全国第一,创学校历史之最;
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4项,其中围绕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开展研究,提高了克隆胚胎成活率,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过去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00余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百项和课题23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4项,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蓬勃发展,过去5年,高层次人才增幅达175%;
测绘学科为我国嫦娥三、四、五号和火星天问一号着陆悬停避障和着陆缓冲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发挥全系统优势,持续助力我国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时速200公里的中速磁浮的自主研发……
全文内容如下:
——写在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建校115周年之际
15年前,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出席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百年校庆时指出:同济的一百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一百年,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一百年,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一百年。
同济人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一年年同心奋进,一年年春华秋实,谱写了“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辉煌篇章,确立了“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追求,也孕育产生了“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同济文化。
2022年5月20日,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迎来了115岁生日。同济人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怀“大我”,立志报国,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接续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书写光荣与梦想,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眸近年来学校的发展历程,同济人初心不忘,矢志奋斗,镌刻下学校在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上的一串串坚实足迹。
坚持以一流党建引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上勇毅前行。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中央巡视整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和师生开拓进取、守正创新,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一流党建引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确立了“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愿景。坚持培根铸魂,引导师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学校光荣入选首批10所“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并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举全校之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成功获批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突出思想引领、强化政治担当,矢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学校党委发挥“指挥塔”功能,团结全校师生形成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全力应对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最严峻最复杂的挑战,全力保障师生健康安全和校园教育教学秩序。
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拔尖卓越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凝练同济人才培养理念,打通招生-培养-深造-就业-校友联动的人才培养路径。以“学术与育人”为第一价值追求,构建“本科基础宽、硕士专业深、博士学术精”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以质量文化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课程思政、厚植家国情怀,获批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4门课程入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居全国首位。设立新生院,构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联动机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共性基础+个性培养”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增进学术志趣,释放学生天赋,构筑自主、多元、进阶的成长路径和发展空间,获批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理科基地数全国第六;获批9个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获批数量全国高校并列第六;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4门,牵头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3项,其中《高等数学》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占全国1/4。研究生教育是实现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学校发挥优势学科的“头雁效应”和基础学科的支撑作用,成为全国首批“学位授权点自主审核单位”、首批“科研经费博士试点高校”,主动布局国家急需领域人才培养,优化学科生态,新增基础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列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智慧赋能引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实施博士生的“申请-考核”选拔机制,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生源比例超过70%。深入推进“三区联动、四位一体、五路协同”的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在基础科学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学术成果中都凝结着研究生的重要贡献。
坚持党管人才,人才强校战略成效斐然,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绩卓著。学校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平台吸引人、事业发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感召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顶尖人才队伍不断扩充,最近的两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8位同济教授当选,当选人数位列全国前列,其中2021年的增选,5位同济教授当选,当选人数并列全国第一,创学校历史之最,振奋人心。近年来,还有十余位教授当选国外外籍院士。这些卓越的同济人或由学校自主培养,或长期在校任教,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品格成为学校师生的表率。同济学者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葛耀君教授当选国际桥协(IABSE)主席,成为该协会近90年历史上首位担任主席职务的中国学者。学校深耕高水平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多位同济外籍科学家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友谊奖或上海市白玉兰奖等荣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蓬勃发展,过去5年,高层次人才增幅达175%。学校持续夯实人才队伍基础,持续深化人事人才工作改革,完善分类分层评价,具有同济特色的“长聘制”和现有体系专业技术职务双通道评聘在学校联动推进,激发了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活力。
坚持“四个面向”,科学研究接连获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质量全面提升。国之所需,我之所向。构建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科研创新体系,聚集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任务、催生大成果。强化基础研究,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持续推进基础前沿研究探索和关键“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提升,为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过去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00余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百项和课题23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4项,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科研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增一批基础和特色交叉科研平台和重要创新基地。获批建设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2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以及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牵头建设的海洋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以及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国家细胞转化资源库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在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干细胞、结核病防控等领域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4项,其中围绕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开展研究,提高了克隆胚胎成活率,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复杂工程建设、工程防灾减灾、城市交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深空探测、深海研究、污染控制、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在《自然》《科学》等顶级学术期刊及其子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以人工智能赋能,实现学科交叉,提出的一种算法应用于推理全球性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学,能验证SARS和COVID-19的早期传播行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力进一步提升,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9项,着力打造“城市”与“德国”研究方向的智库体系。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科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学科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按照“优势工科引领带动、厚重理科融合推动、特色医科协同驱动、精品文科共享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思路,通过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和学科交叉领域建设,全面提升了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优势学科水平进一步提升,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设计学等学科已在多个主流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20名;新兴学科快速崛起,临床医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环境与生态、控制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基础学科建设持续强化,海洋科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化学和力学不断取得世界前沿领域重大突破;人文社科创新发展,哲学、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学科建设亮点纷呈;学科布局与学科生态进一步优化,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知识产权等交叉学科,人工智能、新能源、微结构、干细胞等交叉学科领域发展异军突起。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学校以一流学科为引领,实施“8+2”一流学科交叉领域(学科群)建设布局,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带动学校整体学科高质量发展。
坚持大学知识溢出,主动发挥学科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再谱新篇。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总有同济人的身影。2020年12月1日23时11分左右,嫦娥五号完成高难度落月。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师生的光荣,学校测绘学科为我国嫦娥三、四、五号和火星天问一号着陆悬停避障和着陆缓冲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学校发挥全系统优势,持续助力我国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时速200公里的中速磁浮的自主研发。助力定点帮扶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脱贫“摘帽”,学校在滇西大地上书写了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在浙江黄岩成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同济样本”。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牵头建设的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聚焦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提供“同济模式”。依托同济建设的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聚焦超大型城市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夯实数字底座标准规范,助力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依托同济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建设成效显著,立足人工智能重大前沿科学难题,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历经萌芽起步期、快速成长期、创新发展期和新发展时期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2021年总产值达564亿元,成为“智慧杨浦”的新引擎。此外,学校还在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贡献“同济智慧”。
坚持文化为一流大学赋能,涵养新时代同济文化,同济精神内涵不断升华。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涵养了以“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为特质的新时代同济文化,引领广大师生涵育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胸襟,坚守格物穷理、探求真知的执着,激发勇于突破、敢为人先的锐气,坚定争创一流、止于至善的信念。涌现出一批以汪品先院士为代表的“同济大先生”和国家级先进典型人物及群体。建设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项目,入选中央宣传部重点对外传播工程项目1项,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一批文化项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示范项目、特色展示项目和全国高校网络育人与全国新媒体育人优秀成果。持续推进“文明校园”创建,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坚持高水平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走出国际合作创新之路。实施“聚焦重点、做强主场、布局全球”的国际化战略,厚植国际合作沃土,继续深化对德合作特色,拓展国际合作全球布局。近年来,学校不断提升对德合作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围绕中德学部这一全校公共平台,打造了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对德合作“生态系统”,构建了由卓越工程师培养、科教协同的硕博高层次人才培养、人文研究和战略智库群组成的对德合作三大支柱。学校建立了全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获批中德联合研究中心(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围绕智能科技、绿色发展等中德两国具有广泛共同利益的领域,支持国际合作团队开展基础研究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探索科教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中德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向更高层次延伸。学校被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称为是德国“通往中国的桥梁”。同济作为中德高校合作的典范,被列入《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中国战略2015-2020》等多个两国重要文件中。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做大国际朋友圈,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和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目前,学校共有全球合作伙伴300多个,其中战略合作伙伴35个。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处于国内高校前列。
走过115年风雨征程,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正青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将始终坚守初心,传承并弘扬光荣传统,继续自觉履行高水平大学的使命担当,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扎根中国大地,以奋进之笔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同济答卷”,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8QVKeNYdTFcQsYbdIrH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