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日,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附属同济医院程黎明教授团队联合孙毅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emporal and spatial cellular and molecular pathological alterations with single cell resolution in adult spinal cord after injury》的研究论文,本研究揭示了脊髓损伤后时序性细胞/分子病理变化及其机制,为脊髓损伤的病理及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模板。
包括脊髓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 (cns) 损伤通常会导致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的永久性损害,目前为止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既往大量研究表明其治疗难点在于如何改善损伤区的微环境,从而实现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塑。目前关于 sci 后损伤微环境的知识仍然相当有限,详细了解这些过程可能有助于开发针对不同病理过程的具有优化时间的最优治疗方法。
程黎明教授团队及孙毅教授团队依托“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国际(地区)合作项目的支持下,,对雄性和雌性成年小鼠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未受伤和受伤的脊髓组织进行了群体测序(39个组织样本)和单细胞测序(59558个细胞)综合分析。数据揭示了发生在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细胞等脊髓组织主要细胞类型的大多数分子病理动态变化。研究数据表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未受伤的脊髓中似乎已有多种亚型,这些亚型在损伤后迅速发生表型转变。小胶质细胞激活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损伤早期激活,7天后有所回复,第二阶段在损伤后 14 天再次激活,这与神经元的继发性损伤相吻合。有趣的是,虽然其他很多细胞类型的变化往往会最终恢复到未受伤状态,但小胶质细胞似乎会永久地切换到不同的转录状态,从而导致脊髓免疫微环境发生更长期的变化。同时,研究团队发现,在成年小鼠脊髓损伤后也检测到具有促进新生小鼠再生的小胶质细胞特征的小胶质细胞亚类,但与新生小鼠相比,其基因表达存在细微差异。改变这些细微差异或许有助于脊髓修复。该工作提出小胶质细胞极有可能成为脊髓损伤修复的新靶点。
程黎明、孙毅教授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作为sci研究的重要参考模板,系统地描述挤压伤后成年小鼠脊髓的细胞和分子病理事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它们与 sci 后临床观察的相关性、不同sci治疗方法的最佳时机、以及sci治疗的新策略。
链接: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2/03/21/690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