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第一教育】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环同济模式”

日期:2022-03-10 阅读: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需要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优质的创新生态,能孕育更高质量的创新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开始萌芽,以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四平路校区为核心向外辐射,乘着时代的东风,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今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上千家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设计企业在这里落户,成为国内最具影响的设计产业基地,产值规模已超过 500 亿元。这一名为“环同济”的奇迹,不仅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探索出了一种政府鼎力支持、高校学科支撑、师生创新创业的“环同济模式”。

“推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创新发展,是区校双方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上海市委建设千亿级大学科技园部署的具体举措。”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党委书记方守恩在 2021 年 4 月举行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2.0 创新发展研讨会的致辞中说,未来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将在助推上海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在探索塑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在探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有更多作为。

天时地利人和

孕育独一无二的“环同济”

近年来,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大勇接待了许多前来考察“环同济”的访客,从省长到龙头企业负责人,他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环同济”的成功,在其他地方可不可以被复制?在戴大勇看来,很难。

“‘环同济’的形成,我们总结了十六个字——市场驱动、学科支撑、企业主体以及政府引导。这些要素,缺一不可,有的在今天已经很难照搬了。”他介绍。20 世纪 80 年代末,改革开放刚刚开启,不少高校兴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带着自己的智慧学识和热血闯劲走出象牙塔,踏上社会去迎接市场的检验。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的一些师生也加入到这股浪潮中,他们活动最多的地方正是如今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许多慕“同济”之名而来的建筑工程企业,都希望能请到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的大咖来进行工程设计,市场需求旺盛。

作为国内建筑工程设计领域首屈一指的高校,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为这个孕育中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带来的,不止有响当当的名气,更有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在优势学科的支撑下,很快,一家家具备优质专业知识资源的带着“同济元素”的企业在四平路校区周围陆续成立。在几家龙头企业的带领下,“环同济”知识生产力越来越强,产业链逐渐形成,且规模越来越大。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又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推上了新的高度。早在 2000 年,杨浦区出台了《关于依托高校优势推进杨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科技企业税收减免、企业注册一条龙服务等为师生创业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到 2007 年,杨浦区又在人才扶持、政策倾斜与环境改造上给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更大的支持。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从一条街、几个点到形成一个圈,逐步形成了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咨询、环保科技、工程设计软件等为核心的知识型服务业集聚群,成为知识、人才、产业与城市空间互动发展的经济高地,跻身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行列。用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的话说,“区校双方共同推动环同济拓展设计产业链,构建完整的大设计产业生态系统,全力打造上海设计之都的核心功能区,努力成为创新策源的高地”。

天时和地利固然重要,人和也不可或缺。

对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里的这些企业,有一部分是直接由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师生和校友创办的,更多的企业领导者、工作者是与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有过合作而加入到“环同济”的群体中来。戴大勇称之为“同济元素”。

“从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校园里带出来的严谨务实的同济文化已经在‘环同济’的生态里渗透。”戴大勇告诉记者,虽然并非每个“环同济”的工作者都从同济毕业,但是他们中超过 80% 不是在运用同济科研成果就是在与同济教授进行项目合作。他们对经手的每一份设计、每一次研究都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在研究和经商的各个环节中都认真对待每一份契约。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一个承接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优势学科外溢和师生创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是其中的‘发动机’。”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的一批优质学科在实验室内完成了“从 0 到 1”的突破性创新,并在校园周边就地落地转化,这一成功实践在全国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他对下一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培育壮大创新策源功能;二是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带动效应;三是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需求导向、产学研融合

让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不少高校科研创新的一大痛点。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解决这个“痛点”的关键恰恰在人而非技术。

“至今还是有一部分高校教师狭义地认为,发明专利就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经济效益。但事实上,比起一纸专利,教授们的技术转化能力更重要。”在戴大勇看来,从高校办公室或实验室诞生的专利技术,往往与实际应用场景存在一定距离,这就需要教授具备调整改造自己技术的能力,以此精准对接社会需求。“上海中心大厦就是由我们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结构设计的。但是,上海中心大厦作为超高层建筑,其复杂度是远远超越我们普通人想象的,仅仅靠我们设计院自身的研究和技术力量是不足够的,我们就联合学校土木工程学院的教授大咖针对实际难题一起攻关。”他告诉记者,由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建筑设计院参与的“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获得了 2018年上海科技进步特等奖。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创新,在同济是一种常态。在设计建造港珠澳大桥时,由于其沉管隧道深埋外海海底,其长度和埋置深度达到世界上目前最长、最深的规模,为了确保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施工部门委托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承担其设计文件的复核、审查,并完成相应的关键技术科研任务。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徐伟团队承担了这项科研任务,院士孙钧担任了这项科研任务的指导工作。丁文其团队承担了“沉管隧道接头张开位移量控制技术研究”;黄宏伟、张冬梅团队承担了开挖方案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工作;同济学者马险峰在“外海厚软基桥隧转换人工岛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中的研究成果支撑了挤密砂桩设计中若干难题的解决。

走进产业一线、接触社会实际需求,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的教授如此,学生亦如是。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建筑设计研究院每年都会接收几百位学生实习参与一线工程设计,尚未毕业的同济学生占了大多数。在优势学科的支撑和市场磨炼下,毕业后这些学生进入职场,雇主对他们的评价往往很高。“产业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融合,能满足校企双方的深度发展。”戴大勇希望,产业与教育教学能进行更深度的融合,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被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需要关注的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也推动了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相关学科自身发展,不仅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人工智能、测绘、生命科学、设计学、知识产权等新兴学科也乘势而上。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也给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学校各类高层次人才获批数量,近两年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瞄准未来

探索“大设计”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在杨浦区蓬勃发展的同时,“环同济模式”在嘉定开启了新的篇章。2009 年 6 月,嘉定区人民政府与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签订了关于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战略合作框架计划。“环同济”在杨浦开花结果,在嘉定行不行呢?

戴大勇的回答是,嘉定“环同济”建设,不能简单复制杨浦经验。“不同学科在和产业需求互动时,模式千差万别。杨浦‘环同济’以建筑咨询为主,公司设计师的规模直接决定了产能,而嘉定主要的发展方向是汽车、交通、人工智能、机械、材料等硬科技,产线情况更复杂,发展面临的挑战更多。”他透露,嘉定“环同济”被寄予厚望,在形成优质产业生态的同时也要助推一批公司上市。在这个过程中,新兴制造业迫切需要同济优势学科,“环同济”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同济这颗心脏。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强嘉定“环同济”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嘉定区在硬件保障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2017 年,嘉定区安亭镇启动“环同济创智城”建设,规划近 5000 亩产业用地打造未来产业引领区。根据规划,嘉定的“环同济”大学科技园拥有创新研发区、产学联动区、生态休闲区和品质生活区。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的附属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都将在这里陆续建成,优质的医疗资源将集聚,交通也将更加便利。“无论在嘉定还是在杨浦,‘环同济’模式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形式的赋能,但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一直存在。”戴大勇说。

关于杨浦“环同济”的未来方向,戴大勇最看好的是新技术赋能。“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产值想要从 500 亿元提升到 1000 亿元,打造出真正的千亿级‘设计之都’,仅靠延续目前的生产模式是很难做到的。但是,科技发展是非常快的。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终端、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今天许多天方夜谭的想法或许在几十年后就能成为现实。”他举了一个例子,目前同济规划院接触到的规划项目已经远远超过产能,难以服务到每一个客户,城市规划“互联网 + 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就成为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个云平台将利用同济规划院近十年来积累的覆盖全国的海量城市规划及城市社会经济、城市空间、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城市交通等数字化数据资源,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搭建中国城市规划云平台,研发面向城市和城市规划的服务内容与产品,提供远程信息服务能力,从而极大地提升产能。

如今,越来越多在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工程师相信,未来的“环同济”,将突破传统的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概念,不断丰富设计内涵,探索生态设计、工业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产业链,形成“大设计”,让设计无所不在。

据悉,面向“十四五”,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将着力建设“三区”:一是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级“大创意”产业核心区。进一步拓展设计产业链,从建筑设计向创意设计、工业设计、生态设计、海绵城市设计延伸;发展工程全过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推动形成“规划咨询 + 投资 + 设计 + 建设 + 运营”的运作模式,构建起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服务生态体系。二是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集聚区。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众创空间+ 孵化器 + 加速器 + 产业园”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进一步拓展传统优势产业,导入高端新兴产业,让产业升级赋能双创升级,努力打造环同济“5 分钟创业生态圈”。三是建设上海未来生活引领区。发挥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学科专业优势,拓展在社区更新、社会治理、美丽家园、智慧城市建设的场景应用,打造大学与社区、城区共融的未来生活引领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对“环同济”的未来寄予极大的希望。他指出,区校双方要继续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来推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升级。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升级版,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扎根人民,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要高度关注智能经济、低碳经济、银发经济以及高水平开放合作,走出上海,走向长三角、走向全国。区校要更加善于突破、敢于创新,共同建设好“三区融合发展”的创新高地,在“十四五”期间创造更大的发展新奇迹,努力建设成为人民城市的标杆。

(作者:陈之腾 编辑:姜雪梅 )

链接: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8519310_30597_dyjy.html?sour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