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印关系”学术研讨会举行

日期:2021-12-30 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12月5—6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联合主办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印关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第十七届年会线上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兰州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深圳大学等单位和兄弟院校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印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发展迅猛

  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副校长娄永琪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印两国既是邻国,又是亚洲地区迅速崛起的大国。中印两国加强相互了解,不但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平的需要。近年来,在中印两国领导人的大力推动下,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发展迅猛,合作领域从经济到政治、人文、科技、外交、安全等各个方面,行稳且远,从土成陶,成为世界不同政体合作共赢的典范。在改变世界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中印两国正在有效改善世界政治和文化结构,使人类命运共同体肌体更康健,血脉更畅通。事实已经证明,两国要进一步团结合作、深化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就必须实现中印之间和谐相通。近年来,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秉承与印度的人文交流传统,在印度文学研究、中印人文交流、印度留学生培养等方面,都走出了同济特色。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会长、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龙余教授在致辞中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印度文学研究分会在党的领导下,为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一份自己应有的贡献。今后我们将继续不分老少,互帮互学,砥砺前行,必将在党的领导下,以自己更加出色的工作业绩,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印人文交流”“印度古典文学翻译与研究”“中印关系与世界”“中印文化交流与比较”“中印文学交流与比较”“印度现当代文学翻译与研究”“印度文学理论翻译与研究”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孟加拉语部原译审白开元通过对比泰戈尔经典文学作品《飞鸟集》的双语译本,向大家诠释了文化交流在印度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研究和翻译文学作品时,很重要的是将它的风格翻译出来,和作者共情,这也需要更多的换位思考。而好的翻译作品的前提是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小气候”,包括文化传统和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黎跃进的发言围绕两位作家及东西方文化展开,从现实出发思考和讨论文化问题。他认为,不同文化的接触,往往只看到表象,而近代西方对东方不乏误解,但东西方不是不可融合,东方文化以其包容性和超越性,能为人类的和平与和谐作出贡献。从东西文化、民族文化、各阶层文化到不同行业文化,都可以在人类文化整体中进行探索。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陈明以全新独特的观察视角,对民国时期中印人文交流加以介绍。通过观察一位无名下层的民间僧人事迹形象,关注并分析印度社会底层间的交流与互动。对深入了解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中国赴印僧尼宗教活动的整体面貌,增加了更大的可能性。同时,有助于拓展僧人研究视野,深入认识现代中印人文交流与宗教互动的复杂性。

  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更大贡献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思齐立足于宗教对比,将印度教与中国的道教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从道教、印度教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与国家文化关系、宗教典籍对国家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宗教是中印两国值得研究的重要部分,是社会领域中的重大关系之一, 宗教与社会各方面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当今社会,认识宗教关系, 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南亚中亚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通过研究鸠摩罗什——一位古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先驱,扩大了中印人文交流领域的研究。他谈到,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碰撞的熔炉,是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发生融汇的地带。鸠摩罗什的一生与西域紧密联系,他作为一位文化传播的巨人,是将西域与中原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因缘媒介。而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是联结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友谊的有效载体。

  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侯传文的发言与古代中国文化在印度的传播问题相关,他认为,古代中国对印度文化输出具有多方协同、选择精华、多渠道传播综合作用等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但也存在主流正统的儒家文化经典基本没有传译、翻译流传到印度的中国文化典籍没有保存下来、传播和影响不在印度主流文明的核心区域等问题,而文化要想走得远、走得深,就要更好地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教授毛世昌从文学与交流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印度两大史诗及其翻译研究、在中国的传播等。两大史诗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当时印度的社会面貌、时代矛盾以及各个哲学派别的一些主张。两千多年来,史诗对印度人民的思想、生活和各个领域影响很大,其对于认识和研究印度古代社会的历史有很重要的价值,对中印文学交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印度文学作品中,作家的文学理想和作品的主旨决定了作品的叙述方式, 构成了作品独特的叙事风格。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魏丽明通过从泰戈尔戏剧《大自然的报复》的主题歌曲《哎哟喂,南达拉妮》为切入点,解读修道士、苦行者、小姑娘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泰戈尔有关人与自然关系、报复和救赎、出世入世思想的理解。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泰戈尔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泰戈尔的艺术。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戈富平着眼当今社会,结合当下实际情况,谈新冠疫情视阈下的印地语文学。他表示,灾难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人类在矛盾斗争和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不断获得智慧和力量,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灾难文学。社会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文学创作,切进现实、切进生活。疫情防控就是现实,就是生活。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邓兵的发言围绕印度的文学创作展开。他认为,印度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的古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她的文学也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它的诗和戏剧具有世界性影响。

  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孙宜学围绕语言教育在交流中谈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心相通是中印人文交流的基础,也是目的,而语言互通则是民心相通的前提。只有深化中印两国之间的语言交流与合作,才能深化两国文化的深度融合。这一目标能否实现、能否持续,关键在人、培养人的人和被培养的人。

  与会学者均认为,中印双方在进一步强化区域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彼此分享经济发展红利的前提下,相信人文交流也将进一步实现有效融合,推动中印相互成就、相互“照亮”,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链接:http://www.cssn.cn/zx/xshshj/xsnew/202112/t20211230_53860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