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共产党员,我们已经十分幸福,没有生命之忧、没有饥饿之苦,那我们能为国家做什么””“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从追求‘从1到100’这个阶段,走到了追求‘从0到1’的原始创新阶段 ”……
12月16日下午,以“心怀‘国之大者’,筑梦科教兴国”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杰做题为《党史中的科学精神》的讲座,和师生们分享自己学习全会精神的体会,畅谈他眼中的科学精神,以及身为一名党员科研工作者、一名党员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这堂讲座,也是一次特殊的党课。李杰娓娓道来,不少师生深受震撼。李杰的信仰,也在无形中感染着现场每一位听众。
科研报国,院士的赤子之心
“科学家首先要爱国,要以追求人民幸福、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在同济任教春秋三十载,李杰桃李满天下。不同时期在同济求学的学生,谈到李杰,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学者身上散发的赤诚的报国之心。
今年是建党百年,正如很多90后、00后年轻人在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后,因一句“《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而破防一样,对李杰这代学者来说,他们的内心也经常有这样的叩问与回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矢志原始创新、科教报国兴国,正是当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科学永远只有0-1的创新
“什么叫科学?就是敢为天下先!”李杰的话掷地有声:科学永远只有0到1的创新。一项研究工作有没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有没有真正的科学创新。
那么,该如何做创新型的研究?李杰认为,培养科学精神很重要,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他不由和学生们讲起了自己的一段求学往事。在他博士期间,每次见导师,导师只有一句话—— “New idea(新问题)在哪儿?”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李杰的科研。“后来我自己做研究,就是问这一条:是不是真正创新的东西。”在他看来,所谓创新,就是开风气之先。
科研工作者,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如果能得风气之先,你要跟别人比快。如果能够开风气之先,你要反复拷问你自己,基本概念站住站不住?”所以做科研也需要沉得住气,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
总结自己的科研经历,李杰说,就是“不懈追求,长期积累,偶然得知。”他介绍,自己在做抗风研究时,自己总是在散步时观察跑道,终于有一天灵感迸发,并提出了相位演化零点时间概念。
在同济任教多年,李杰的学生里,陆续走出了70后、80后、90后,以及在校的00后大学生。
“做研究,最重要的是问题意识。”他寄语今天的青年学子,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基础、专业基础,也要有过硬的人文基础,既要关注现实问题,更要学会反思和提问。
做老师,最重要就是爱学生
在学生口中,李杰亦师亦父,是当之无愧的好老师。而在李杰看来,他只是做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学生。如果一个老师不爱学生,只想自己,他永远不会成为一名好老师。”在讲座中,面对师生的提问,李杰全程站着回答。
多年前,李杰的一名毕业生在担任两年博导后曾向他大吐苦水:“带博士太难了!”李杰听闻反问道:“你关心的究竟是你的三年还是学生的三十年?”李杰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天才,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有点与不足,爱护他、关心他,那么学生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这一番发言,引得台下阵阵掌声。
事实上,李杰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作为教师,他始终心系学生成长。在李杰的书柜中,整齐叠放着一个个文件盒,这是他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的学术档案。里面不仅有他亲笔修改过的学生毕业论文手稿,还有记录他每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探讨学术问题的一份份手写纪要。在李杰看来,“做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你的学生超过你”。
迄今为止,李杰指导的67名博士毕业生中,多数已成为这一领域的中坚力量。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学生走上讲台,接过育人的指挥棒,其中已有12人晋升正教授,2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一招一式,一字一句。”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任晓丹告诉记者,李杰不仅在科研指导中“抠细节”,更是在他留校前夕反复叮嘱:“教师不是谋生的手段,它和科研一样,是值得为此奋斗一生的事业。”
作者:吴金娇
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211216/439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