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汇网】击碎伪科学,让有用的知识更有趣!高校教授成科普类短视频新晋“流量密码”!

日期:2021-09-12 阅读:

“科普老顽童”汪品先院士,再次“出圈”了!

“哔哩哔哩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汪品先。今后我就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有关海洋的科学普及的知识。”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入驻B站短短三个月,粉丝已突破百万。由他上新的多个视频,播放量动辄百万,不少网友在弹幕中更是刷屏欢迎,“没想到,有一天可以离院士这样近!”

不止是汪品先,时下,一批大学教授正走出“象牙塔”,主动拥抱“科普博主”这一新身份,以短视频科普的形式来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度。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半时间,几大主流网络平台上高校教师创作者同比增长超过5倍。“让更多学子因科普而爱上科学,让孩子们重拾想当科学家的梦想。”不少教授之所以选择“破圈”,初衷如是。

另一方面,在00后、10后集聚的社交媒体“知识区”上,对新知的渴望也带动起一波新流量。以B站为例,过去一年,科普内容播放量增幅高达1994%,是全站增幅最快的品类。2021年,快手站内时长在60秒以上品类视频数增长前三甲,科学类视频赫然在列。

这番热情的“双向”奔赴背后,到底传递着哪些科普新风向?

让艰涩的科学变得更“可爱”一些

“百慕大三角的传说是真是假?”“深海生物为何没被压扁?”“死海为何叫死海?”……

打开汪品先院士在B站的视频,“十万个为什么”式的科普让人不由感慨,“没想到堂堂院士,竟然如此接地气。”汪品先总是从网友们最关心的问题出发,由浅入深地讲解关于深海的一切。

以85岁高龄,走进年轻人扎堆的B站做科普,汪品先笑称,自己是“被上网”的。近年来,他主讲的《科学与文化》系列课程被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搬上网络,收获如潮好评。从课堂上选课的两三百名学生,一下子扩容到网络上百万数量级的“观众”——量级的跃增让汪品先有了新感悟,“科学家本来是很寂寞的,如果他的看法能得到很多人的响应,做的事情让很多人知道,这是好事。”

汪品先始终认为,科学应当是有趣的。如果社会上普遍对科学存在误解,认为科学很枯燥、呆板,那定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科学家有必要站出来消解这道关于知识的“鸿沟”。

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王永健,也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看似艰深的物理再“可爱”一些。这位网友口中的“王小胖老师”推出了一系列鉴定网络热门力学视频。

当网友关注云南野象群时,他用一只小猪佩奇玩偶解释如果脑袋被大象踩了一脚会怎么样;当我们为奥运健儿的精彩而欢呼时,他便端着一盆水详解跳水运动员究竟如何压水花……网友们骤然发现,原来力学离生活这么近、这么有趣!

为了辟谣也为了走近这一代00后学生

事实上,一批大学教授之所以决定忙里抽闲上线做科普,和这一点有关:辟谣!

在一众科普知识中,一些“伪科学”引起了他们的特别注意。复旦大学计算机技术科学学院教授张军平说,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整体偏低,网上信息良莠不齐,有的可能对公众起到误导作用,走向科学反面。正因如此,尤其需要受过良好专业学术训练的“学院派”的教授们站出来,用有厚度的真知对抗“伪科学”。

今年以来,张军平紧跟时事热点,专门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科普。“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吗”“AI志愿填报究竟靠不靠谱”“怎么看待自动驾驶引发交通事故”……讲起专业知识来,张军平没有一点“大牌专家”的高姿态,反而积极和学生寻找共同语言,以00后喜闻乐见的语言传道受业解惑。

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网站宝石及工艺材料实验室主任周征宇讲授的玉石公选课,也一路从校内火到校外。

周征宇首次“触网”是在去年疫情期间。当时,学校将他的公选课在四家网络平台进行直播,一下子涌入40多万人在线观看。除了屏幕外庞大的学生数量让周征宇感到震惊,他还发现,平时课上比较害羞内敛的学生也会在弹幕里疯狂留言。这启发着他:00后学子的学习方式在变化,作为教师,也应该主动适应,以他们更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传递科学真知。

周征宇直言,在网络上做科普不同于在大学课堂授课,中间有个“翻译”的过程:要把高深的专业研究说得简明易懂,由浅到深都讲透,才真正体现学者的水平,也这其实也是学者从事科普的价值所在。

“不是同学们喜欢搞笑,我们的科普就必须搞笑”

当然,贴近并不等于迎合。对于在线上做科普这件“业余”之事,教授们也有自己的立场和思考。在张军平看来,“接地气的方法固然受欢迎,但并不是同学们喜欢搞笑,我们的科普就必须搞笑。”

周征宇说,比起教网友如何鉴定真假珠宝,他更希望传播的是“君子如玉”的玉文化,鼓励更多人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实现价值引领。”教授们表示,相比自己是否“出圈”,他们更关心的是知识能否走进大众,有没有学生因喜欢科普短视频而选择科研。

实际上,大学教授走出校园象牙塔做科普,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方面,对于“学院派”的教授们,网友的期待值更高,要求自然也更苛刻;另一方面,在科研和本职科学之外,专门去做公益性的科普,本身耗时耗力。

周征宇回忆,自己刚接触短视频时,为拍好一段琥珀,讲好关于和田玉籽料的知识,为了一个几分钟的镜头,他在实验室里琢磨了整整一天。为了照顾网上的“学生”,他还专门购买了微距镜头,为的就是更好地展示宝石的细节。“一切源于热爱,就像你希望将美好的东西分享给更多人。”

优秀“课代表”出没在教学相长中收获意外惊喜

令教授们惊喜的是,青年一代不仅喜欢通过B站等新途径学进入科学世界,逐步完成从科技创新“生力军”到“主力军”的蜕变。

以B站为例,有统计显示,B站月均活跃用户达2.23亿,其中35岁及以下用户占比超过86%。在传统的985和211大学里,B站的渗透率更是达到82%。在科普视频评论区,经常有优秀“课代表”出没,帮忙总结视频里的知识要点。还有不少学生甘于为一个科学问题“钻牛角尖”,在弹幕和评论区就一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些都让张军平感到意外和欣慰。

不少学者感到,在视频科普的过程中,网友间的互动重塑着“教学相长”的理想教学模式。周征宇介绍,宝玉石产地识别一直是专业中的难题。他的视频上线后,就有数学专业的学生建议采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进行解决,还获得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支持。谈及高价值玉石不便经常展出的问题,也有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主动提议,可以进行VR拍摄,为感兴趣的网友提供虚拟参观服务。

“跨学科的交流帮助我打开了思路,为许多曾经的难题找到了新的破解方法。他们不仅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老师。”周征宇说。

作者:吴金娇

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210912/423564.html?timestamp=1631411835184